生意社:2021年棉价大涨创新高 涨幅近50%


概要描述: 一、棉花行情概述 2021年,根据生意社数据显示,3128B皮棉年初价格在14981元/吨,年底价格在22206元/吨,涨幅48.23%。整体来看,今年棉花行情整体处于一个上涨通道,涨幅惊人,到了11月底由于需求不振,棉价开始进入下行盘整阶段。 二、棉花行情走势回顾 2021年国内棉花现货行情呈现震荡逐步上涨的走势,上半年行情震荡走稳,3月初行情一度冲高后又回落,到了9月底,受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上涨、国内籽棉收购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影响,国内外棉花价格大幅上涨至近10年来新高,之后行情一路高位,最高超过22900元/吨,到11月底时,由于新型变异毒株引爆全球市场动荡,下游消费端需求不畅,棉价又转头向下,至12月底逐步企稳。   从十年来棉花行情走势图可以看出,今年棉花价格达到十年来的最高位。 一季度:新年伊始,棉花价格处于震荡平稳的态势,行情处于历年来除2020年外的平均水平,市场供应充足整体销售顺畅。2月后,棉花行情上涨明显,在全球疫情形势放缓、疫苗接种不断推进和美国1.9万亿美元刺激政策推动下,国际棉价大幅拉升。在外棉的刺激下,国内市场春节后,郑棉行情涨至三年来的高点。春节后纺企开工较早,开工率在相对高位,订单需求加快,推动新一轮补库。同时年初国内市场涤纶、锦纶、氨纶等众多纺织原料价格均出现明显涨幅,为棉价上涨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包括棉花在内的纺织原料行情高涨的同时,对下游企业的压力增大,纺企生产和排单、利润都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下游纺织企对高价的原料补货意愿降低,棉花现货行情随之下跌。棉花期货受宏观因素影响大幅下跌,3月下旬中美高层对话,谈判分歧较大,加上美元走强,叠加欧洲疫情再次反弹,H&M停用新疆棉等负面消息,国内棉价明显下行,市场观望情绪较浓,下游纺织新订单跟进乏力。 二季度:4月新疆棉风波逐渐消退,棉价经历一轮下跌后企稳,清明小长假后迎来一波小幅上涨。宏观上,一季度经济数据提振,市场信心有所修复,叠加东南亚订单回流预期增强,4月下半月后棉花现期货行情涨势明显。月底配额增发消息落地,此举有利于纺织和服装外贸公司接收订单、降低原料采购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5月初棉花行情应声上涨,同时郑棉随大宗商品上涨。到了中旬,国家多次提醒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风险,部署做好保供稳价工作,国内棉价随大宗商品市场冲高回落,至月底行情保持弱势下行。6月初皮棉现货成交量有所增加,国内棉价经历一段下跌后出现技术性反弹。期货方面,在中国和欧美经济加速恢复及美国政府继续经济强刺激的推动下,郑棉随外棉冲高,突破17000元/吨关口,创疫情以来新高。6月底,棉纺织产业进入传统淡季,行业整体订单较前几月放缓。1-6月,纱线产量1355.8万吨,产量同比增长17.8%,纺纱高利润情况下棉价上行支撑较明显。国际方面,全球棉花期末库存下调美棉出口量增加,美国股市创下新高,国际棉价继续上涨。 三季度:国内棉花库存逐月下降,7月棉花呈现稳步上涨的走势,虽然处在传统淡季,但秋冬订单提前下达,纺企下游织造企业开工率提高,企业对后市预期较乐观,对棉花原料补充需求较大。月初储备棉开始轮出,企业竞拍活跃,带动国内棉价大幅上涨。8月初棉花行情在德尔塔变异病毒蔓延的影响下,郑棉下跌调整现货行情随之下跌。但下游需求支撑较强行情再反弹,棉纱厂库存维持低位,对棉花需求较高,同时储备棉成交火热,成交价格一路攀升支撑棉花行情行至高位。到了下半月宏观环境走弱,大宗商品行情走弱,下游棉纱追涨热度降温,以及停止非纺织用棉企业参与竞买储备棉,给市场降温,郑棉期货结束高位,棉花现货也随之下滑。9月初棉花随之前走势,需求不佳行情低迷,后受新棉采摘陆续启动,棉花收购价格提振市场,短期驱动棉花走势。月中受“双控”政策的影响,下游部分地区织厂、染厂受到较大影响,直接导致对原料需求的减少,随着双控范围的逐渐加大,纱线和坯布库存均出现增长,叠加需求海外需求增长放缓、原料价格的高企等压力和风险,棉价走势下行。到了月底,受新疆籽棉收购价格大幅高开推动,同时ICE期棉连续飙涨,十年来首次结算价突破1美元,创造了历史新高度,郑棉再次带动下快速拉涨,达到2012年5月以来高位,郑棉的上涨又支撑现货和储备棉轮出价格的抬升。 四季度:十月长假期间,因新疆棉区天气影响,资金借机炒作,郑棉在10月8日开盘涨停,价格到达近十年来的高位。同期新疆籽棉逐步集中收购上市,棉农对于后期的价格走势预期良好,籽棉收购价格不断上涨。国家加大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力度,储备棉投放继续进行,纺织行业旺季不旺,多地企业继续受限电限产影响,开机不足,新增订单较少,下游需求并未有明显改善。11月棉价高位震荡,新棉开始大规模上市,收购市场价格较十月时有所回落,棉花行情趋于理性。新型变异毒株引爆全球市场动荡,美棉受此拖累出现大跌,海外疫情反复令市场忧心,国际棉花市场行情受消费端影响走弱,棉价转向下行。随着新棉上市推进,商业库存处于相对高位,在一定程度上令棉价承压。下游棉纱企业库存逐渐加大,订单需求未明显改善,产成品累库现象导致纱厂对棉花采购心态谨慎,高价棉向下游传导困难,棉纺织处于高成本和弱需求的双重夹击。12月棉花行情维持高位震荡,储备棉暂停投放后郑棉小幅上涨,棉纱企业累库现象持续,纱线库存达5年新高,2022年一季度纺织业接单量低于预期,整体来看,棉花上下游仍处高棉价与弱需求的僵局,下游纺织市场在春节前补库的预期不断减弱,内外销订单延续弱势。国内多地疫情反复,浙江涉及到化纤、织造、印染及物流等方面,企业开工率下降,下游需求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纺企对高棉价的抵触较大,成本向下游传导不畅。   国内棉花产量:全国棉花产量小幅下降单产提高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棉花产量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棉花产量573.1万吨,比2020年减少18.0万吨,下降3.0%。其中,新疆棉花产量512.9万吨,比上年减少3.2万吨,下降0.6%;其他地区棉花产量60.2万吨,比上年减少14.7万吨,下降19.6%。2021年全国棉花播种面积为3028.1千公顷(4542.2万亩),比上年减少140.8千公顷(211.2万亩),下降4.4%。2021年全国棉花单位面积产量为1892.6公斤/公顷(126.2公斤/亩),比上年增加27.4公斤/公顷(1.8公斤/亩),增长1.5%。     据海关统计数据,2021年1-12月我国累计进口棉花215万吨,同比减少0.6%。2021/22年度(2021.9-12)我国进口棉花37万吨,同比减少61.9%。 2021年储备棉轮出统计     2021年中央储备棉轮出与投放工作衔接进行,总共进行99个交易日,累计挂拍154.28万吨,实际成交120.32万吨,成交率77.99%,成交均价17998元/吨,折3128B价格19434元/吨。中央储备棉经过2021年的投放,目前库存已跌破100万吨的警戒线,未来存在轮入的需求。今年是实施储备棉轮换制度以来,在一个年度内轮出时间最长、轮出数量最多的一次,有效缓解了市场供需紧张局面,抑制了棉价快速上涨的势头。 国内棉花库存统计     根据棉花信息网公布的工业库存报告显示,截至12月30日,纺织企业在库棉花工业库存量为81.56万吨,较上月底减少3.41万吨,同比增加1.33万吨。其中:28%的企业减少棉花库存,21%增加库存,51%基本保持不变。     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对2021/22年度国内棉花产销存预测:我国棉花产量 580.1 万吨,同比下降 14.90 万吨,降幅 2.50%;消费量 824 万吨,同比下降37万吨,降幅4.30%;进口量231万吨,同比下降43.66万吨,降幅15.90%;期末库存 610.94 万吨,同比下降 16.17 万吨,降幅 2.66%;产需缺口 243.90 万吨,较 2020/21 年度收窄 22.10 万吨。 四、下游棉纱行情     一季度纺企开机率保持较高水平,下游需求较好,叠加海外疫情反复,影响较大,订单回流至国内,棉纱行情一路稳定上涨。4月由于国外疫情反弹影响,需求受限,加上下游坯布库存增加,棉纱出现下行盘整。 国内传统淡季因消费增长原因,在7-8月旺季提前,棉纱需求较好,开始进入上行通道,到了9月受双控政策及东南亚复工影响,订单开始下滑,江浙地区织造印染企业开机低位,坯布出现累库趋势,高棉价使得下游价格传导不畅,同时消费需求减弱,国内金九银十迹象不限显,棉纱行情低迷。9月底,棉花行情大涨,创下新高,成本大涨下带动棉纱行情大幅上涨。 10月棉纱行情处于10年来的最高位,受棉花价格上涨提振,棉花棉纱期货连续上涨,棉纱企业看涨情绪浓厚,企业提价底气十足,到了11月由于下游需求长期处于弱势,成本无力支撑,加上下游对高棉价的抵触,棉纱价格开始下跌。 12月棉纱行情持续阴跌,行业淡季下需求支撑不足,纱线库存达近年来高位,坯布端同样维持偏弱行情,下游按需采购为主,原料高位运行,向下传导受阻。棉纱企业以去库存为主,开机生产热情较低,商家回笼资金价格优惠,棉纱成交冷清。     根据中国棉花协会数据,截至12月底,纺织企业纱线库存天数为27.23天,环比上涨1.87天;坯布库存天数为32.97天,环比上升1.08天,纱布库存均位于历史同期高位。 海关数据显示,2021年累计进口棉纱212万吨,同比增加18万吨,增幅11.4%,2021/2022年度中国累计进口棉纱63万吨,同比减11万吨,减幅10%。 五、2021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及内销     据海关总署统计,2021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额为3154.6亿美元,同比增长8.38%,其中纺织品累计出口额为1452亿美元,同比下降5.60%;服装累计出口额为1702.6亿美元,同比增长24%。出口数据显示我国出口强劲。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限额以上企业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达13842亿元,同比增长12.7%。从数据来看,中国纺服需求呈现前高后低的明显态势,下半年需求增长明显放缓。 六、2021年国内纺织原料行情 据生意社价格监测,2021年大宗商品价格涨跌榜中纺织版块环比上升的商品共18种,其中涨幅5%以上的商品共17种,占该板块被监测商品数的94.4%,涨幅前3的商品分别为氨纶(54.11%)、干茧(54.09%)、皮棉(48.23%)。环比下降的商品为0。本年均涨跌幅为25.51%。 七、后市预测 从供应端来看:国际方面,从美国农业最新供需报告来看,2021/22年度全球棉花产量增产至2634万吨。今年由于国际棉价大幅拉涨,下一年度全球种植面积将大概率上升。国内方面,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预测,2022年中国棉花意向种植面积4361.3万亩,同比增加42.2万亩,增幅1.0%。 从替代品来看:粘胶短纤、涤纶短纤作为棉花的替代品,2021年均有不同幅度的上涨,从走势来看,涨幅不及棉花。其中粘胶短纤年底价格为12180元/吨,较年初上涨10.64%;涤纶短纤年底价格为7076.67元/吨,较年初上涨18.98%。而棉花2021年年底价格为22206元/吨,较年初上涨48.23%。棉花行情的大涨使得替代品优势显现,10月后人棉纱、涤纱的即期利润要好于棉纱。32S涤纶纱年初价格13375元/吨,年底价格14025元/吨,涨幅4.86%。30S人棉纱年初价格15233元/吨,年底价格18266元/吨,涨幅19.91%。若价差持续扩大市场转产生产混纺纱、涤纱的企业或将增加。下游部分企业开始调整纱线结构,扩大混纺纱、纯涤纱产量,下调棉纱产量,这对未来棉花消费形成一定压力。 需求端来看:2021年,得益于国内良好的疫情防控措施,年初棉纺织市场开局良好,上半年一直处于需求强劲的局势,加上海外订单回流支撑,棉花棉纱行情大幅上涨。当前纺织行业需求延续弱势,下游不景气、需求不佳的问题令棉价上涨乏力,下游终端消费难以承接高成本,产业链传导不畅继续向上

一、棉花行情概述

2021年,根据生意社数据显示,3128B皮棉年初价格在14981元/吨,年底价格在22206元/吨,涨幅48.23%。整体来看,今年棉花行情整体处于一个上涨通道,涨幅惊人,到了11月底由于需求不振,棉价开始进入下行盘整阶段。

二、棉花行情走势回顾

2021年国内棉花现货行情呈现震荡逐步上涨的走势,上半年行情震荡走稳,3月初行情一度冲高后又回落,到了9月底,受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上涨、国内籽棉收购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影响,国内外棉花价格大幅上涨至近10年来新高,之后行情一路高位,最高超过22900元/吨,到11月底时,由于新型变异毒株引爆全球市场动荡,下游消费端需求不畅,棉价又转头向下,至12月底逐步企稳。

 

从十年来棉花行情走势图可以看出,今年棉花价格达到十年来的最高位。

一季度:新年伊始,棉花价格处于震荡平稳的态势,行情处于历年来除2020年外的平均水平,市场供应充足整体销售顺畅。2月后,棉花行情上涨明显,在全球疫情形势放缓、疫苗接种不断推进和美国1.9万亿美元刺激政策推动下,国际棉价大幅拉升。在外棉的刺激下,国内市场春节后,郑棉行情涨至三年来的高点。春节后纺企开工较早,开工率在相对高位,订单需求加快,推动新一轮补库。同时年初国内市场涤纶锦纶氨纶等众多纺织原料价格均出现明显涨幅,为棉价上涨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包括棉花在内的纺织原料行情高涨的同时,对下游企业的压力增大,纺企生产和排单、利润都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下游纺织企对高价的原料补货意愿降低,棉花现货行情随之下跌。棉花期货受宏观因素影响大幅下跌,3月下旬中美高层对话,谈判分歧较大,加上美元走强,叠加欧洲疫情再次反弹,H&M停用新疆棉等负面消息,国内棉价明显下行,市场观望情绪较浓,下游纺织新订单跟进乏力。

二季度:4月新疆棉风波逐渐消退,棉价经历一轮下跌后企稳,清明小长假后迎来一波小幅上涨。宏观上,一季度经济数据提振,市场信心有所修复,叠加东南亚订单回流预期增强,4月下半月后棉花现期货行情涨势明显。月底配额增发消息落地,此举有利于纺织和服装外贸公司接收订单、降低原料采购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5月初棉花行情应声上涨,同时郑棉随大宗商品上涨。到了中旬,国家多次提醒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风险,部署做好保供稳价工作,国内棉价随大宗商品市场冲高回落,至月底行情保持弱势下行。6月初皮棉现货成交量有所增加,国内棉价经历一段下跌后出现技术性反弹。期货方面,在中国和欧美经济加速恢复及美国政府继续经济强刺激的推动下,郑棉随外棉冲高,突破17000元/吨关口,创疫情以来新高。6月底,棉纺织产业进入传统淡季,行业整体订单较前几月放缓。1-6月,纱线产量1355.8万吨,产量同比增长17.8%,纺纱高利润情况下棉价上行支撑较明显。国际方面,全球棉花期末库存下调美棉出口量增加,美国股市创下新高,国际棉价继续上涨。

三季度:国内棉花库存逐月下降,7月棉花呈现稳步上涨的走势,虽然处在传统淡季,但秋冬订单提前下达,纺企下游织造企业开工率提高,企业对后市预期较乐观,对棉花原料补充需求较大。月初储备棉开始轮出,企业竞拍活跃,带动国内棉价大幅上涨。8月初棉花行情在德尔塔变异病毒蔓延的影响下,郑棉下跌调整现货行情随之下跌。但下游需求支撑较强行情再反弹,棉纱厂库存维持低位,对棉花需求较高,同时储备棉成交火热,成交价格一路攀升支撑棉花行情行至高位。到了下半月宏观环境走弱,大宗商品行情走弱,下游棉纱追涨热度降温,以及停止非纺织用棉企业参与竞买储备棉,给市场降温,郑棉期货结束高位,棉花现货也随之下滑。9月初棉花随之前走势,需求不佳行情低迷,后受新棉采摘陆续启动,棉花收购价格提振市场,短期驱动棉花走势。月中受“双控”政策的影响,下游部分地区织厂、染厂受到较大影响,直接导致对原料需求的减少,随着双控范围的逐渐加大,纱线和坯布库存均出现增长,叠加需求海外需求增长放缓、原料价格的高企等压力和风险,棉价走势下行。到了月底,受新疆籽棉收购价格大幅高开推动,同时ICE期棉连续飙涨,十年来首次结算价突破1美元,创造了历史新高度,郑棉再次带动下快速拉涨,达到2012年5月以来高位,郑棉的上涨又支撑现货和储备棉轮出价格的抬升。

四季度:十月长假期间,因新疆棉区天气影响,资金借机炒作,郑棉在10月8日开盘涨停,价格到达近十年来的高位。同期新疆籽棉逐步集中收购上市,棉农对于后期的价格走势预期良好,籽棉收购价格不断上涨。国家加大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力度,储备棉投放继续进行,纺织行业旺季不旺,多地企业继续受限电限产影响,开机不足,新增订单较少,下游需求并未有明显改善。11月棉价高位震荡,新棉开始大规模上市,收购市场价格较十月时有所回落,棉花行情趋于理性。新型变异毒株引爆全球市场动荡,美棉受此拖累出现大跌,海外疫情反复令市场忧心,国际棉花市场行情受消费端影响走弱,棉价转向下行。随着新棉上市推进,商业库存处于相对高位,在一定程度上令棉价承压。下游棉纱企业库存逐渐加大,订单需求未明显改善,产成品累库现象导致纱厂对棉花采购心态谨慎,高价棉向下游传导困难,棉纺织处于高成本和弱需求的双重夹击。12月棉花行情维持高位震荡,储备棉暂停投放后郑棉小幅上涨,棉纱企业累库现象持续,纱线库存达5年新高,2022年一季度纺织业接单量低于预期,整体来看,棉花上下游仍处高棉价与弱需求的僵局,下游纺织市场在春节前补库的预期不断减弱,内外销订单延续弱势。国内多地疫情反复,浙江涉及到化纤、织造、印染及物流等方面,企业开工率下降,下游需求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纺企对高棉价的抵触较大,成本向下游传导不畅。

 

国内棉花产量:全国棉花产量小幅下降单产提高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棉花产量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棉花产量573.1万吨,比2020年减少18.0万吨,下降3.0%。其中,新疆棉花产量512.9万吨,比上年减少3.2万吨,下降0.6%;其他地区棉花产量60.2万吨,比上年减少14.7万吨,下降19.6%。2021年全国棉花播种面积为3028.1千公顷(4542.2万亩),比上年减少140.8千公顷(211.2万亩),下降4.4%。2021年全国棉花单位面积产量为1892.6公斤/公顷(126.2公斤/亩),比上年增加27.4公斤/公顷(1.8公斤/亩),增长1.5%。

 

 

据海关统计数据,2021年1-12月我国累计进口棉花215万吨,同比减少0.6%。2021/22年度(2021.9-12)我国进口棉花37万吨,同比减少61.9%。

2021年储备棉轮出统计

 

 

2021年中央储备棉轮出与投放工作衔接进行,总共进行99个交易日,累计挂拍154.28万吨,实际成交120.32万吨,成交率77.99%,成交均价17998元/吨,折3128B价格19434元/吨。中央储备棉经过2021年的投放,目前库存已跌破100万吨的警戒线,未来存在轮入的需求。今年是实施储备棉轮换制度以来,在一个年度内轮出时间最长、轮出数量最多的一次,有效缓解了市场供需紧张局面,抑制了棉价快速上涨的势头。

国内棉花库存统计

 

 

根据棉花信息网公布的工业库存报告显示,截至12月30日,纺织企业在库棉花工业库存量为81.56万吨,较上月底减少3.41万吨,同比增加1.33万吨。其中:28%的企业减少棉花库存,21%增加库存,51%基本保持不变。

 

 

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对2021/22年度国内棉花产销存预测:我国棉花产量 580.1 万吨,同比下降 14.90 万吨,降幅 2.50%;消费量 824 万吨,同比下降37万吨,降幅4.30%;进口量231万吨,同比下降43.66万吨,降幅15.90%;期末库存 610.94 万吨,同比下降 16.17 万吨,降幅 2.66%;产需缺口 243.90 万吨,较 2020/21 年度收窄 22.10 万吨。

四、下游棉纱行情

 

 

一季度纺企开机率保持较高水平,下游需求较好,叠加海外疫情反复,影响较大,订单回流至国内,棉纱行情一路稳定上涨。4月由于国外疫情反弹影响,需求受限,加上下游坯布库存增加,棉纱出现下行盘整。

国内传统淡季因消费增长原因,在7-8月旺季提前,棉纱需求较好,开始进入上行通道,到了9月受双控政策及东南亚复工影响,订单开始下滑,江浙地区织造印染企业开机低位,坯布出现累库趋势,高棉价使得下游价格传导不畅,同时消费需求减弱,国内金九银十迹象不限显,棉纱行情低迷。9月底,棉花行情大涨,创下新高,成本大涨下带动棉纱行情大幅上涨。

10月棉纱行情处于10年来的最高位,受棉花价格上涨提振,棉花棉纱期货连续上涨,棉纱企业看涨情绪浓厚,企业提价底气十足,到了11月由于下游需求长期处于弱势,成本无力支撑,加上下游对高棉价的抵触,棉纱价格开始下跌。

12月棉纱行情持续阴跌,行业淡季下需求支撑不足,纱线库存达近年来高位,坯布端同样维持偏弱行情,下游按需采购为主,原料高位运行,向下传导受阻。棉纱企业以去库存为主,开机生产热情较低,商家回笼资金价格优惠,棉纱成交冷清。

 

 

根据中国棉花协会数据,截至12月底,纺织企业纱线库存天数为27.23天,环比上涨1.87天;坯布库存天数为32.97天,环比上升1.08天,纱布库存均位于历史同期高位。

海关数据显示,2021年累计进口棉纱212万吨,同比增加18万吨,增幅11.4%,2021/2022年度中国累计进口棉纱63万吨,同比减11万吨,减幅10%。

五、2021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及内销

 

 

据海关总署统计,2021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额为3154.6亿美元,同比增长8.38%,其中纺织品累计出口额为1452亿美元,同比下降5.60%;服装累计出口额为1702.6亿美元,同比增长24%。出口数据显示我国出口强劲。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限额以上企业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达13842亿元,同比增长12.7%。从数据来看,中国纺服需求呈现前高后低的明显态势,下半年需求增长明显放缓。

六、2021年国内纺织原料行情

据生意社价格监测,2021年大宗商品价格涨跌榜中纺织版块环比上升的商品共18种,其中涨幅5%以上的商品共17种,占该板块被监测商品数的94.4%,涨幅前3的商品分别为氨纶(54.11%)、干茧(54.09%)、皮棉(48.23%)。环比下降的商品为0。本年均涨跌幅为25.51%。

七、后市预测

从供应端来看:国际方面,从美国农业最新供需报告来看,2021/22年度全球棉花产量增产至2634万吨。今年由于国际棉价大幅拉涨,下一年度全球种植面积将大概率上升。国内方面,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预测,2022年中国棉花意向种植面积4361.3万亩,同比增加42.2万亩,增幅1.0%。

从替代品来看:粘胶短纤、涤纶短纤作为棉花的替代品,2021年均有不同幅度的上涨,从走势来看,涨幅不及棉花。其中粘胶短纤年底价格为12180元/吨,较年初上涨10.64%;涤纶短纤年底价格为7076.67元/吨,较年初上涨18.98%。而棉花2021年年底价格为22206元/吨,较年初上涨48.23%。棉花行情的大涨使得替代品优势显现,10月后人棉纱、涤纱的即期利润要好于棉纱。32S涤纶纱年初价格13375元/吨,年底价格14025元/吨,涨幅4.86%。30S人棉纱年初价格15233元/吨,年底价格18266元/吨,涨幅19.91%。若价差持续扩大市场转产生产混纺纱、涤纱的企业或将增加。下游部分企业开始调整纱线结构,扩大混纺纱、纯涤纱产量,下调棉纱产量,这对未来棉花消费形成一定压力。

需求端来看:2021年,得益于国内良好的疫情防控措施,年初棉纺织市场开局良好,上半年一直处于需求强劲的局势,加上海外订单回流支撑,棉花棉纱行情大幅上涨。当前纺织行业需求延续弱势,下游不景气、需求不佳的问题令棉价上涨乏力,下游终端消费难以承接高成本,产业链传导不畅继续向上游施压。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对2021/22年度国内棉花产销存预测:预计棉花消费量824万吨,同比下降37万吨,降幅4.30%。2022年全球棉花供需中性偏多,国外格局较国内偏紧,国外棉价预计将会比国内棉价强势。当前中国供需数据表现暂且良好,棉价支撑力度保持。

2022年的棉花展望:全球棉花消费减弱,国内下游需求难以接受高价位原料,21年年底纺织企业累库现象加大,对原料的采购放缓。长期来看,我国纺服消费进入低增长阶段,新冠病毒变异给疫情带来不确定性增加,预计22年内销驱动减弱,纺服需求较疫情前增速降低。尽管需求上不尽人意,2022年棉花种植面积又有增加,但种植成本也同步上涨,这将支撑农户对下半年籽棉的心理售价,同时国储库存偏低,存在轮入需求,这些利好消息也将支撑棉价,预计上半年受成本支撑,棉价高位震荡,下半年成本支撑逐渐减弱,主要关注中美贸易关系对棉花进口的影响,新棉抢收及种植成本下农户的售价预期,同时考虑到疫情对全球的影响,预计下半年行情不及21年,但总体处于高位。

 

更多新闻


INVITATION Heimtextil in Frankfurt

INVITATION Heimtextil in Frankfurt


迪拜寻机,2022“丝路柯桥·直播全球”柯桥布商云商展即将开启中东之旅

2022“丝路柯桥·直播全球”柯桥布商云商展(迪拜站)的举办将进一步拉近“海湾明珠”迪拜与“国际纺都”柯桥的距离,延续两地纺织业互动合作的良好势头,为柯桥纺织企业链接迪拜采购商搭建有效通道,不断拓深双方合作领域,开创互利共赢的新起点。


青岛世纪海佳智能制造工厂正式运营!,开创中国纺机行业数字化转型新时代!

7月24日,青岛世纪海佳机械有限公司智能制造工厂正式运营启动仪式在世纪海佳智能工厂盛大召开,标志着纺织行业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工厂的诞生,也是中国纺织机械行业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智能工厂!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徐迎新,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顾平,中国长丝织造协会会长王加毅,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党支部书记徐林,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区委常委、副区长李金国,青岛西海岸新区胶南街道党工委书记徐强等行业及地区政府领导,以及恒力集团纺织总经理郭昱君,福华世家董事长施清岛等客户代表出席活动。   青岛世纪海佳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安俭表示,海佳成立27年来,从一个小作坊到如今的行业龙头,始终坚持阳光、专注、创新、利他的发展理念,努力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织造解决方案和服务。 海佳专注于喷水织机和喷气织机领域的初心从未改变,海佳从选材、加工、涂装、装配全流程不断提高品质的信念从未改变,海佳不断提高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的宗旨从未改变。值得庆幸的是,海佳的专注与付出让越来越多国内外客户看到了海佳的价值,并且形成了彼此信任的战略合作关系。国内外顶级面料供应商也相继成为海佳的客户,海佳的“朋友圈”越来越大。目前,海佳喷水织机的市场占有率及生产规模均居全球领先地位。 在这个巨变的时代,变化将是常态。无论在战略布局还是技术创新上,必须要用超前思维,想在前面,更要做在前面。近年来,纺织行业的智能化正在逐步推进,海佳也在努力为客户提供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更高的织造装备,助力客户的智能化生产。但海佳也认识到,只有装备企业自身智能制造水平有实质性提高,才能真正顺应市场发展。 2017年,海佳就已经将智能制造提上日程,几年间,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建设思路,我们进行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和积极尝试,致力于打造一个全球领先的高端无梭织机智能制造标杆工厂。 今天,海佳智能制造工厂正式运营,离不开客户、政府、协会的大力支持,海佳将继续专注于织造机械领域,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先进的管理理念、强大的团队凝聚力,扎扎实实地持续为用户创造价值,并不断提高成就客户的能力。海佳将站在新的起点,携手行业同仁,实现更高的产业价值与行业使命,为中国和世界纺织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恒力集团纺织总经理郭昱君做为客户代表发言,她提到,四年前,恒力纺织和海佳机械从纺机设备自动化、工序装备智能化开启关于的织机对话,由样机测试展开深入研究,进行了多轮、无数次、全方位、多维度的数据对比、配置调整、主机外型探讨,确立了恒力配置清单、海佳组装生产的订制型、中国式8100喷水织机,首批选用宽幅双经轴落户博雅达,织机配带了自动加油、自动补水、自动抽纬、断经自停装置,优化了主机上置结构,升级了箱内配置,为日后超万台设备合同选择打下了基础,这是海佳坚持不懈的结果。 四年不到的时间,双方从零开始向质与量迈进,无论是从外观设计的颜值担当还是从整机配置的内涵挖掘,展示的是各自对纺织领域的执着与热爱。 今天的海佳,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智能制造,蓄势待发。相信,随着主机设备的华丽转身,定能为织造企业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更高的服务!期待世纪海佳不断纵深机械行业,继续贡献装备技术,研发出更具社会价值、更具智能特色、更有环保理念的纺机装备,以推进产业升级,助力中国纺织、中国纺机走向更加高速、优质的发展道路。     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区委常委、副区长李金国在致辞中表示,青岛世纪海佳机械有限公司智能制造工厂正式运营启动是工委、管委聚焦聚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引领区”目标,激昂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精神状态的生动体现,也是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的重要举措。 胶南街道是新区前五的百亿级工业强镇之一,已初步形成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集群。海佳作为织机行业的领军企业,其生产的喷水织机连续十多年市场占有率全球领先。今天该智能制造工厂的落地,是高端制造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是传统企业数字化改造的优秀成果,必将成为无梭织机行业智能制造的典范,也将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加快实体经济振兴、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胶南街道要加快促进制造业扩量提质、加快壮大制造业产业集群,把企业家的“急难愁盼”听在心中、想在心中、抓在手中,全要素保障好、服务好企业发展。我们也必将举全区之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千方百计为大家排忧解难,与大家一起想、一起干、一起拼,携手共创共赢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顾平在致辞中表示,今年上半年受经济大环境影响,纺织行业受到了波及,特别是疫情在长三角地区的爆发,使得市场及供应链等受到挑战。所幸,随着疫情管控措施到位,我国经济正在逐步恢复,中国纺织业正迈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大家依然要对产业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纺机行业“十三五”期间就在着力推动“6+1智能生产线”的建设,形成了行业重要的装备支撑,“十四五”又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中智能制造是当前解决行业发展痛点的关键。纺机单机智能化及智能车间的发展需要更加完善,从而满足纺织产业布局调整的需求。 作为喷水织机的领军企业,海佳智能制造工厂的正式运营启动为行业树立了一个优秀的标杆。海佳凭借其行业远见和不懈努力成就了今天的智能工厂。希望海佳以智能工厂启动为新起点,不断创新发展,与客户、供应商协同共进,共同分享科技进步带来的技术红利,以持续提升海佳品牌及市场影响力,为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及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徐迎新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我国纺织工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纺机行业实现高水平的智能制造,是中国纺织产业持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科技、时尚、绿色”发展的装备基础和重要保障。世纪海佳斥资引进国际最先进的智能化柔性生产线,实现了织机制造全流程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以新的数字化征程开创了海佳乃至中国纺机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十四五”以来,中国纺织工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从中期看,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时在短期内,受到新冠疫情反复的持续扰动,以及国内外需求剧烈变化和供应链被动调整的严峻挑战。 今年以来,纺织行业生产、消费边际改善明显,体现出纺织产业的强大韧性。特别是上半年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1564.9亿美元,同比增长11.7%,全球竞争优势依然显著。 当然,困难并未结束,我们要高度重视国内终端市场消费疲软、海外主要经济体面临经济衰退等复杂局面,以打持久战的心态做好企业稳健经营,保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越是挑战时期,优秀的企业越能脱颖而出。今天,青岛世纪海佳智能工厂正式运营启动,是我国高端织机制造工艺及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象征,也为国产高端织机赶超国际一流产品提供了保障。海佳所做,为业界振奋了信心,值得点赞!     走进海佳     自1995年创立以来,海佳始终秉承“阳光、专注、创新、利他”的发展理念,专注无梭织机的研发与制造。27年来,海佳初心未改,目前企业累计生产销售无梭织机13万多台,市场占有率一直遥遥领先。目前海佳有胶南(即世纪海佳)、黄山、王台三个生产基地和织多多一个电子商务平台,员工600人,年产能可达两万台。     三个生产基地+一个电子商务平台 世纪海佳位于西海岸新区胶南街道,总投资5.2亿元,融合了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流程工艺,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是国内首个高端无梭织机数字化工厂。主要产品定位为HW高端喷水织机、HA系列高端喷气织机。     世纪海佳厂区 在总装车间,安装了全球首个织机脉动式装配线体,工序由标准的SOP以及70项专检记录,每台设备试机60分钟且专检项25个,特殊物料能够做到可追溯,单班产量可达到30台。 在加工车间,有9条柔性的日本加工线,为日本牧野、马扎克原装进口设备,全程加工过程均为自动化生产,单班只需5人,且只需负责上下料。核心零部件100%自制,加工精度在±0.002mm以内。配有高精度三坐标检测,规范的抽检样本。选用汽车配件的流水线进行铸造,工装家具为日本生产,刀具为瑞典山特,有效保证了精度和效率,实现了毛坯品质升级。 涂装车间,有一条电泳涂装线,按照汽车级防腐工艺流程生产,产品具有优秀的防腐能力,通过1200小时的耐盐雾试验,约等于自然环境下的15年。     与会嘉宾参观海佳车间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以ERP系统为基础,通过与MES系统、WAS系统、PLM系统、数字孪生系统对接,使用VMware VSshare构建虚拟化服务集群,建立了统一的集成架构,实现了现有业务领域设备、系统间的集成,企业具有完整的系统构成架构,并形成了设备间、系统间、设备与系统间的横向、纵向、端到端集成的技术方案。 黄山工厂成立于2020年,位于西海岸新区王台街道,总投资额达1.5亿元,产品定位于HW-300型系列喷水织机、HW-600型系列喷水织机及凸轮开口装置,年产能达1万台。该生产基地完全复制世纪海佳的生产模式,已经于今年6月20日顺利投产。 王台工厂为2001年成立,位于王台镇,拥有下料、激光切割、数控折弯、自动焊接、粗铣精铣等专用设备,目前不再安装织机,而是作为一个单纯的加工工厂。未来只保留关键核心零部件的粗加工工艺以及钣金件的激光切割焊接,为世纪海佳及黄山工厂织机生产提供配套服务。 织多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6月,是海佳旗下专业从事配件销售的电子商务平台,是一个基于纺织机械行业的垂直电商+SAAS服务平台。依托于母公司海佳集团在无梭织机领域的品牌知名度及市场优势,从无梭织机配件线上销售和服务切入,为全球无梭织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零配件、耗材以及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目前,织多多已经在盛泽、晋江设立线下店,并在逐步规划江苏泗阳、湖北、新疆阿克苏,以及海外的印度、越南、土耳其等网点的建设。 喷水+喷气+凸轮 三大产品系列 在喷水织机方面,海佳设备的口碑及市场占有率、影响力已经有目共睹。在喷气织机方面,海佳已有10年的积累,并且始终保持着高品质的质量把控,坚持采用日本电磁阀、气管等等气路配件,过硬的品质已经赢得了了江苏、新疆等多地的用户信赖。 在凸轮开口装置方面,海佳具备两点优势:其一,箱体、摆臂、提刀等核心零件均为海佳自己加工,要求一次加工成型,精度最高;其二,零件均经过电泳,不会生锈,目前,已经形成一定销售。据悉,很快海佳将在HJ-C20\HJ-C30的改进迭代基础上推出自主研发的更具创新点的HJ-C50凸轮开口装置。       无论是智能化生产基地建设的大手笔投入,还是线上+线下服务体系的延伸,亦或是产品体系的完善,海佳初心不改,将持续践行“让织造更轻松,让生活更美好”的企业使命,引领高端织机数字化和标准化生产,为客户高质量发展赋能,成为全球无梭织机行业制造的典范!


露营经济大火,纺企如何走稳掘金赛道?

露营经济有多火?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露营地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增长率达78%,市场规模达299亿元,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354.6亿元。每逢节假日,约上几个好友,来一场“家门口的旅行”,亲近自然野趣,正在成为不少旅游爱好者的新玩法。这种以本地化、小半径为主要特征的旅游消费和休闲方式,迎合了自驾游及自助游市场需求,为旅游相关行业打开了市场想象空间。   特别是随着国家和地方针对露营地发展的各项支持鼓励政策相继出台,许多纺织企业看到了露营经济持续升温“露”出的市场机遇,在露营产品研发推广方面的投入强度持续加大。在掘金露营经济的赛道上,纺企如何才能行得更稳、走得更远? “露”出来的大市场   作为一种简约的休闲活动,露营为释放旅游需求提供了新通道,也给许多纺织企业提供了新赛道。今年以来,露营用帐篷、防潮垫、睡袋等产品销量持续走高。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4月以来,京东上露营产品的搜索量同比大幅增长145%,帐篷/垫子类商品成交额同比增长达229%。提升露营品质的产品也受到消费者大量关注,天幕帐篷成交额同比增长近4倍。一些户外露营的入门类产品,比如液压帐篷、速抛帐篷等销量持续走高,表明正有一大批户外初阶用户群体正在加入露营大军。露营潮“火”出圈,为商家提供了广阔空间。市场对于防风、防晒、防水、耐磨、快干、透气、调温等功能性产品需求量大。对于纺织企业而言,这些新的消费需求,对面料在技术和工艺上的要求高,这既是新商机,也是研发的着力点。   江苏吴江五洲橡塑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帐篷面料等,公司总经理梅志龙告诉《中国纺织报》记者,今年以来,帐篷用功能性面料需求明显抬升,每条生产线都在满负荷运转。“如今井喷式的露营需求对帐篷用面料功能性提出更高要求。五洲橡塑主要从事帐篷用面料等后整理生产,通过涂层、压延、贴合赋予新功能,提升市场议价能力。这些功能型面料颇受客户青睐,目前正在抓紧生产,以跟上客户下单的进度。”梅志龙如是说。浙江西大门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近期设立了耐老化野营帐篷面料研发项目。研发人员介绍,该项目主要针对帐篷用面料的耐紫外线、耐酸碱、耐臭氧等耐老化性能进行研发。 加速深耕国内市场   一些国际品牌嗅到了商机,正在加大对中国市场的产品推广力度。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迪卡侬首次发布了车顶帐篷。迪卡侬露营运动品牌总监刘树炯告诉记者,这是迪卡侬第一次在中国市场推出车顶帐篷产品,已于今年3月上市。   可隆体育(中国)有限公司总裁顾珊珊表示,露营经济在中国属于新兴产业,很多消费者不会选择价位特别高的商品。可隆将自主开发更适合中国入门级消费者的露营产品。   在与国际品牌竞争中,一些国产品牌也已经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浙江牧高笛户外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绝大部分帐篷过去都以代工或贴牌产品的方式销往海外市场。2021年,牧高笛国内自有品牌业务收入突破3.06亿元,同比增长90%,远快于海外业务28%的增长速度,在主营业务中的占比已经从2020年的25%提高到33%。今年一季度,牧高笛出口业务同比增长44%,国内品牌业务则同比增长98%。牧高笛管理层表示,公司正借助露营经济加快发展的机遇,探索自主品牌理念升级,以期获取更高的品牌溢价,做大做强“大牧”“小牧”等自主品牌。   主营帐篷、睡袋气垫等产品的广东吉拓户外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诗蕴一直专注外贸露营市场,今年,她开始转向深化国内自主品牌市场,主推吉拓品牌。“国内市场有较为完善的露营产品供应链,这是自主品牌发展的有利条件。同时,国内的户外旅游地形种类多样,国产品牌研发中的测试环节更加容易。”刘诗蕴说。需要注意的是,相较国外露营品牌较长的发展历史,国产露营品牌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成长中仍面临挑战。“当前国内露营产业有经验、有能力的研发人员相对匮乏。就帐篷而言,设计一个新结构最难。国外各式各样的结构都已有相关产品,而国内帐篷设计起步晚,创意方面局限性大。”中国高端帐篷品牌自由之魂创始人王吉刚说。   “一顶帐篷,一根线钉错了,整块面料都废了。帐篷缝纫工需要训练很多年才能成熟。”刘树炯提到,熟练工人短缺也是摆在帐篷生产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阔步走向国际市场   浙江泰普森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最近数十条帐篷生产线马力全开。公司帐篷事业部总经理庞坤告诉记者:“泰普森开始将更多精力放在国内市场,从最初内贸占比不到10%到去年的20%,如今占比仍在扩大。”   不过有专家提醒纺企,对于仍处在露营经济发展初期的中国市场来说,生产经营露营产品的中国纺织企业在转型方面须慎之又慎,平衡好国内国际市场比重,两条腿走路才能更稳健。“露营产业在欧美很受欢迎,并且发展得较为成熟,形成一套完整的运营体系。露营已经成为欧美人生活的一部分,而我们消费者的习惯还没有被培养起来。”这位专家指出,受疫情影响,露营经济在海外更为火爆,市场这块“蛋糕”更大。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海外市场对我国毡布和帐篷的需求旺盛,出口额达44亿美元,同比增长49.6%。今年前4个月,毡布和帐篷超越口罩成为目前行业最大的出口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27.2%。江苏一家外贸型户外用品企业最近正在加班加点赶制一批出口欧洲的帐篷。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以出口外销为主,内销帐篷占比较小。目前公司的欧洲订单已排到明年6月,与去年同期相比,接单量增长了100%,但产能不够,因为海外市场供不应求。“每天大概会生产6000顶帐篷。原来有淡旺季,但今年一整年生产都非常繁忙。”这位负责人建议纺企,既要抓住国内市场机遇,也要大步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蒋士成院士专访:化纤高质量发展要牢牢聚焦这三大领域

当下,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我国经济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最鲜明的特征。 中国化纤工业从“零”起步,发展到今天成为世界化纤大国,走过了一条崎岖坎坷、布满荆棘的创业路。如今,每一年全球所消耗的化学纤维中70%来自中国,中国化纤企业凭借着强大、稳定、高效的生产制造以及产品研发能力抓住了时代机遇,打下了“化纤大国”的这片“江山”。然而,站在新发展阶段的十字路口,接下来行业要奋斗的方向究竟是什么?这一命题日日夜夜叩问着每一个化纤企业……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与方向。文件发布后,本刊记者连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围绕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所应该发力的技术创新工作进行了深入了解。   从“跟跑”到“并跑”、“领跑” 拥抱未来的中国化纤   作为中国“的确良材料之父”,是蒋士成让曾经只能穿棉戴麻的中国人的衣橱丰富了起来;是蒋士成让“的确良”这样一种材料从高价进口的神坛跌落,走进每一个中国寻常百姓的生活;是蒋士成带领的团队创造了中国化纤发展史上第一座具有时代光辉的里程碑。 今天中国化纤工业已经实现了从小到大,正在从大到强的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跋涉,对此蒋士成表示:“经过‘十三五’发展,我国化纤工业科技实力大幅增强,技术水平已步入由‘跟跑’逐步走向与世界领先水平‘并跑领跑’的新阶段,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优化和国家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行业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化纤工业科技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其中主要体现在基础理论研究仍需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仍需全面提高,关键核心技术仍需加强攻关,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行业还需要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努力。” 蒋士成表示:“我国化纤工业的科技发展,要在充分掌握当前情况的基础上,对重点领域及其先进技术进行规划和布局,着力补齐核心技术短板,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谋划重大项目和工程,提高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蒋士成认为接下来行业发展要重点关注这三大领域:纤维新材料、绿色制造、智能制造。 具体来讲:纤维新材料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企业接下来需要重点关注功能性纤维、生物基纤维、高性能纤维、循环再利用纤维这几类纤维的技术进步。除此之外,纳米纤维、智能纤维、生物医用纤维等前沿纤维新材料以及可降解纤维都是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 而在绿色制造领域,蒋士成表示:“绿色环保的工艺、油剂助剂催化剂以及绿色纤维认证和平台体系建设、推广都是化纤高质量发展需要攻克的课题。” “十四五”期间,绿色制造将成为制造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也是纺织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中国工程院设立了“纺织产业双碳发展战略及技术路线图”咨询项目。蒋士成介绍,该项目将通过对我国纺织产业碳排放现状以及产业链关键环节减排技术、纺织原材料碳排放系数和废旧原料循环利用碳排放效益等的研究,形成纺织行业低碳发展技术路线图,并提出我国纺织产业低碳转型发展政策措施和建议。这也是化纤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此外,在智能制造领域,蒋士成认为要大力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企业建设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工厂。 锻长板、补短板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石   纤维新材料、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是蒋士成指出的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攻坚的三个着力点,“针对这三大重点领域我认为行业还需要进一步突出重点,布局一些重大科技和工程专项,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蒋士成表示。 蒋士成举例表示:纤维新材料领域可以重点解决锦纶高效柔性化产业化技术、无锑聚酯纤维产业化技术、高效阻燃纤维产业化技术、医用防护纤维产业化技术等。生物基化学纤维领域要重点攻克莱赛尔纤维的专用浆粕、NMMO溶剂制备技术,攻克高光纯、高化学纯乳酸、丙交酯等重要原料国产化低成本制备技术。高性能纤维领域包含的品类比较多,需要分别逐一攻克。比如:48K以上大丝束碳纤维,T1100级、M65J级碳纤维的制备技术需要突破。对位芳纶需要实现高强型、高模型对位芳纶,芳纶纸、芳纶蜂窝材料等稳定化、规模化生产,满足安全防护、光通讯、航天航空、轨道交通等领域应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最重要的是要突破高效、低成本的基础上研发功能性,拓展其在海洋养殖、防护服装、等领域应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超前沿的纤维产品比如纳米纤维、智能纤维、石墨烯改性纤维等也需要积极攻克技术瓶颈,实现新阶段的发展。 关于绿色制造部分,蒋士成指出,从技术上要围绕高品质再生涤纶的新技术、节能低碳装置的研发;绿色油剂、助剂、催化剂的关键技术研发发力,同时还要结合“双碳”战略,明确行业降碳实施路径,加大绿色工艺及装备研发,加强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及重点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加大从而推动化纤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此外,要重点推进绿色纤维制品可信平台建设,提升绿色纤维供给数量和质量。 智能制造部分,蒋士成特别指出要引导发挥行业龙头企业作用,集中资源打造可服务于化纤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数据共享,加强供需对接,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开发和应用。 除了在重点领域设置重点专项之外,蒋士成表示,基础研究对于产业发展具有宝贵的长远价值,行业需要充分重视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用,夯实理论基础,为提高产品稳定性,提升产品性能提供理论支撑,从而引领未来化纤行业高新技术发展,巩固我国化纤行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全面建设化纤强国。 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 为高质量发展聚智赋能   高质量的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蒋士成特别指出,化纤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加强行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大力培养行业学术/技术带头人,建立化纤行业高级专家库,在指导行业科技进步的同时,促进全行业创新团队建设;要发挥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绿宇基金等引领和示范作用,注重发现和培养一批中青年技术专家、杰出工程师、杰出技术工人。要发挥行业培训班如全国纺织复合人才培养工程高级培训班等的重要作用,加强化纤行业与纺织、染整等其他相关行业的技术交流与专业融合,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鼓励科技人员和专家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和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科技人才。同时还应该利用互联网技术,强化专业知识科普活动。 除此之外,蒋士成还表示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会促进各类人才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化纤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高效的创新体系,接下里行业应该进一步加强国家及省级创新中心、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建设,构建产学研结合、高效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全方位提高化纤工业创新能力。 最后,蒋士成指出,化纤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整个产业链的通力合作,还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给予相应的鼓励支撑政策。对此,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利用现有专项资金渠道,结合行业发展趋势,支持化纤行业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除此之外,蒋士成还建议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要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强化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推动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氛围,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知识产权维权中的代表作用和集体优势。


高性能纤维:撑起“国之重器”,书写纺织“上天入地”传奇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T800级高强度碳纤维复合材料,结合航天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实现了我国冬奥会双人雪车从0到1的突破;3D打印个性化定制碳纤维头盔贴合运动员脸型,保障了运动员比赛中的安全和舒适性;“飞扬”火炬外壳采用耐高温碳纤维材料,解决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应用瓶颈,实现了火炬外壳在高于800℃的氢气燃烧环境中正常使用。 C919国产大飞机上,机身的15%采用了树脂基碳纤维材料,机舱内部首次启用芳砜纶制作椅罩、门帘,使大飞机再度“瘦身”,油耗更小,成本更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为各种水上活动提供安全信息的航标,采用了新型碳纤维,使用寿命长,防水防潮,不易变形,不惧海水侵蚀,让航标更加“扛造”。 近年来,高性能纤维以“岿然”之势助力先进制造,在安全防护、风电叶片、压力容器、航空航天等极端应用领域中体现卓越价值,撑起“国之重器”,书写纺织“上天入地”的传奇。中国纤维流行趋势近年来连续推出了超高强度碳纤维、中模高强碳纤维预浸料、高强高模碳纤维、压力容器用碳纤维、易染聚酰亚胺纤维、低成本大丝束PAN基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高伸长间位芳纶、微纳对位芳纶等,在各种应用领域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01 高性能纤维硕果累累 “十三五”时期,我国高性能纤维新材料技术稳步提升,不断满足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领域发展需求。碳纤维干喷湿纺和湿法纺丝工艺技术逐渐完善,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高端产品品种逐步丰富,T1000级、M40、M40J、M55J等碳纤维已具备工程化制备能力,25K大丝束碳纤维实现产业化生产;千吨级对位芳纶工程化关键技术和装备取得突破,高强型、高模型对位芳纶产品实现国产化;高强高模聚酰亚胺纤维、间位芳纶、聚苯硫醚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等实现快速发展。 这其中,不乏在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平台崭露头角的各种高性能纤维材料。江苏奥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发布了无染聚酰亚胺纤维和易染聚酰亚胺纤维等产品,聚酰亚胺纤维具有优异的阻燃、保暖、耐高温、抗菌等性能,其制成的面料具有燃烧损毁长度低、阴燃续燃时间为零、无熔融滴落物等性能,用于消防服能够有效保护消防员的安全。 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首家掌握碳纤维干喷湿纺技术的企业,依托干喷湿纺的技术优势实现了T700级、T800级、T1000级等不同级别碳纤维的工业化量产,成功填补了国内高端碳纤维的空白,奠定了公司在国内碳纤维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近年来,中复神鹰先后在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平台推出了SYM40高强高模碳纤维和超高强度碳纤维,均获得了广泛应用。 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压力容器用 HF30F 碳纤维和HF40T高强中模碳纤维,分别入选2020年度和2022年度的中国纤维流行趋势。这些产品是恒神根据国有市场的应用需求有针对性地推出的产品。其中,HF30F碳纤维在模量上优于进口同等产品,HF40T碳纤维在强度上优于进口同等产品。 吉林化纤集团近年来不断加强碳纤维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着力破解关键核心技术。碳纤维从小丝束到大丝束,从原丝、碳丝到复材,无论是质量、成本、柔性和效率,均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升级。 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先后推出了干湿法碳纤维和QM4035、QM4050高强高模碳纤维,突破国外对该产品的封锁,在提升质量的同时赋予复合材料更优异的力学性能,其生产过程精细化、数字化,品质更加稳定,可用于尖端领域。 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原液着色间位芳纶。该产品不同于日本帝人公司的界面缩聚、湿法纺丝工艺和美国杜邦公司的溶液缩聚、干法纺丝工艺,而是采用低温溶液间歇聚合、湿法纺丝工艺制造而成,开创了世界上第三种间位芳纶制造技术。此外,该产品还融合原液着色技术进一步拓展了芳纶的应用领域,卤素含量极低,产品生态安全优于同类产品。 02 助力纺织上天入地 随着国内对高性能纤维认识理解不断深入,国产高性能纤维质量不断提高,应用水平也持续提升。一是产品应用领域逐步拓展。目前高性能纤维已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风力发电、土木建筑、汽车工业、轨道交通、海洋工程、光缆通信、安全防护、环境保护、体育休闲等领域,并已形成特定领域的稳定应用。二是产品应用规模逐步扩大。2020年,国内高性能化学纤维的总消费量约13.5万吨,碳纤维约为48800吨,芳纶约为25600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约为21700吨。 其中,最显著的莫过于碳纤维的繁荣景象。随着碳纤维制造工艺日益成熟,制造成本不断下降,来自下游新能源产业的应用引燃了需求,碳纤维的规模化应用场景得以实现突破。特别是在当前“双碳”战略下,风电行业需要使用碳纤维的材料用作风电叶片;氢能行业需要使用碳纤维材料作为燃料电池储氢瓶方便运输;光伏行业需要使用碳纤维材料取代石墨,用于单晶硅炉内的碳毡功能材料、保温桶、护盘等关键部件;新能源车行业也一直在期待碳纤维价格下降到合理区间,可以用来减少自重、提升续航。“以碳纤维为代表的高性能纤维将开启黄金时代。”业内专家预测。 综合性能居于高分子材料金字塔顶端的聚酰亚胺也获得了很好的应用。奥神新材董事长王士华介绍,公司与东华大学一起,突破了聚酰亚胺纤维干法纺丝的关键技术,所研发的“反应纺丝”新技术是全球首创,正是凭借这个技术研究成果,奥神新材完成了首条耐热型千吨级干法纺聚酰亚胺纤维生产线的建设,并成功投产,在特种防护、结构与复合材料以及环保高温除尘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平台发布后,易染聚酰亚胺纤维和无染聚酰亚胺纤维均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为公司新增销售收入2000万元,目前产品已应用于特种防护领域和民用保暖领域。 江苏恒神推出的HF40T高强中模碳纤维表面光滑,结构缺陷少,具有更高的抗拉强度和耐压性能,耐压超过80MPa,适合压力容器和民航及无人机的应用,特别是储氢容器,是未来IV型瓶减重的首选材料。通过参与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活动,大大促进了公司碳纤维应用市场,营业额从2018年1.6亿元提高至9亿元,效果显著。 威海拓展推出的QM4050高强高模碳纤维在应用于航天领域时,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其拉伸模量特别高,刚性强,作为机构材料具有较强的抵抗变形能力;热膨胀系数极低,具有优异的尺寸稳定性;比强度高,比密度低,可以更好地减重,有利于结构件的轻量化。 03 不断拓展高性能纤维产业链 虽然我国在高性能纤维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我们看到,由于技术工艺壁垒居高,国际高性能纤维市场依然是日、美垄断格局,我国国产碳纤维自给率不足40%,仍然受制于欧美及日本等国家。 为加快突破高性能纤维行业技术瓶颈、缓解国外进口依赖、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为高性能纤维行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化工新材料保障水平达75%以上。这其中便包括高性能纤维。前不久出台的《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十四五”期间要进行高性能纤维关键技术突破和高效低成本生产,进一步扩大高性能纤维在航空航天、风力和光伏发电、海洋工程、环境保护、安全防护、土工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应用。 在相关政策和平台的支持下,当前我国高性能纤维龙头企业也相应对未来做出了规划。江苏恒神副总经理张明介绍,公司正积极开拓在商用大飞机国产碳纤维预浸料适航认证及复合材料结构零部件研制工作,新能源领域风电叶片、储氢气瓶和光伏炭炭复材方向上积极布局,并拟在陕西省榆林市投资建设2万吨/年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基地,研发推广新一代高强高模高韧碳纤维。 中复神鹰2021年在西宁建设的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正式投产,该项目使用了第三代碳纤维制造技术,首次实现了单线年产3000吨高性能碳纤维的产线设计和高端成套技术的自主可控。目前,公司又在碳纤维生产规模化、低成本化、智能化及环保化上进一步发力,争取尽快突破第四代碳纤维制造技术。同时,为布局碳纤维全产业链布局之路,2021年8月,中复神鹰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启动了“碳纤维航空应用研发及制造”项目建设,将专注于航空树脂、航空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中间制品和成型工艺的研发和制造,致力于促进国产碳纤维复材行业的高端化应用。 近日,吉林化纤年产6万吨碳纤维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总投资103亿元,计划建设18条自主研发的智能化碳丝生产线,主要生产35K以上大丝束碳纤维,整条碳化线实现了装备国产化、单线产能最大化,产品主要应用于绿电、光电、氢能等新能源领域,也将在汽车轻量化、轨道交通轻量化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光威复材基于对民用碳纤维发展的认识和未来需求的预期,于2019年就启动布局了包头万吨级碳纤维项目,目前一期年产4000吨工程正在按计划建设并拟在今年下半年投产。 泰和新材2022年也将新增45000吨/年氨纶、1500吨/年对位芳纶、3000吨/年芳纶纸新产能;同时规划扩建16000吨/年间位芳纶、17000吨/年对位芳纶产能。 在一大批高性能纤维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国高性能纤维产业将不断拓展产业链,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构建起从原材料、高性能纤维、中间体材料到复合材料的全产业链,打造出我国高性能纤维产业链竞争优势,推动我国高性能纤维产业更上一层楼。